李俊在的故事,是湖北应城黄滩镇刘垸村从“粉笔制造”到“粉笔艺术”转型的缩影,更是传统产业在文化赋能下重获新生的典范。
一、背景:粉笔村的辉煌与困境
“中华粉笔第一村”的根基
刘垸村自20世纪50年代依托当地丰富石膏资源发展粉笔产业,鼎盛时期全村90%家庭从事生产,年产粉笔9000吨,占全国85%市场份额,产品远销全球。
随着电子教学设备普及,传统教学粉笔市场萎缩,刘垸村一度陷入滞销困境,亟需突破产业瓶颈。
二、李俊在的返乡与产业革新
2014年,李俊在将在广东积累的先进工艺带回家乡,创立湖北三戟文化用品有限公司。他主导开发 夜光粉笔、异型粉笔、玩具粉笔 等新产品,其中一盒4支的夜光粉笔售价达5美元,价值远超传统粉笔。
采用硅胶模具、3D打印定制技术,实现“客户来图24小时出成品”的柔性生产。 公司90%产品转为出口工艺粉笔,销往欧美,订单常年排满。通过电商平台将应城粉笔销往全球100多个国家。
联合自媒体协会开展直播带货,如2023年“书香卢庙”直播活动,强化品牌传播。2021年牵头成立应城粉笔行业协会,联合150家企业,推动标准化生产与联合接单。黄滩粉笔年产值达4.5亿元,带动6000人就业,国内市场占有率95%。
三、粉笔画:艺术为产业“代言”的深意
李俊在自学粉笔画,以花草鱼虫为主题创作,并非偶然的个人兴趣,而是产业文化价值的战略延伸。通过艺术创作,将粉笔从“教学工具”重新定义为文化载体,扭转市场对产品的刻板印象。 画作内容(如乡土风物)成为“粉笔之乡”的情感符号,助力打造“非遗+文旅”的产业生态。 艺术粉笔的高附加值(如定制彩绘粉笔)依托于大众对粉笔艺术价值的认可,形成消费心智锚点。
四、代言家乡:从产品输出到文化输出
李俊在的粉笔画与产业实践,实质是“乡土IP”的立体构建。
央视报道中称其为“粉笔大王”,其艺术创作成为地方产业升级的象征。 协会计划推动“产研旅结合”,将粉笔画技艺、匠人故事融入乡村文旅,吸引游客体验。 粉笔画提升传统粉笔的关注度,带动配套产业(模具、包装)发展,形成6000人就业的生态链。
李俊在以一支粉笔,画出了乡土产业的韧性。前半程,他是破除滞销困局的“破壁者”;后半程,他成为用艺术重铸产业灵魂的“代言人”。当黄滩镇的粉笔从教室走向画框、从工具变为艺术品,乡村振兴的故事也完成了从“生存”到“生活”的升华——物产之上是匠心,匠心之上是家园。